2025-10-25 17:22:31
近日,在“存量时代·多元共生”城市更新研讨会上,安徽合肥城市更新的实践成果引发广泛关注。作为全国较早探索城市更新的城市,合肥从20世纪80年代“合肥经验”写入首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》,到如今形成“规建治一体化”新格局,在存量提质增效阶段交出了一份兼具民生温度与发展活力的答卷。
2025年9月28日,《合肥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获市政府批复,标志着合肥城市更新迈入系统化推进新阶段。该规划锚定“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”城市目标,构建“一环引领、十字联动、四核示范、多片协同”总体空间结构,在115个控规单元中精准识别47个更新单元,并划分为功能强化、创新发展、产业提升、民生保障、保护修复五类实施差异化更新。四级规划传导体系的建立更确保了规划落地见效,从市级专项规划到地块详细规划的层层衔接,让“城湖共生”的城市特质融入每一处更新实践。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规划引领实现了从“碎片化改造”到“系统性更新”的转变。
土地集约利用是合肥城市更新的核心密码。自2023年启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以来,合肥相继出台认定标准、混合开发等系列政策,形成全链条保障体系。包河区卫岗王卫片区首创“肥瘦搭配”供地模式,有效实现从“土地收入平衡”到“市场化经营平衡”转变,让低效用地蜕变为“寸土寸金”的发展热土。
在政策创新加持下,存量空间焕发新生:合柴1972文创园以“五统一”原则完成工业遗存改造,成为土地集约利用典范;蜀山区新粮仓项目将1993年建成的粮库转型为文商旅综合体。此外,建设用地混合开发、用途灵活转换等政策,更让存量资源释放出乘数效应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合肥共完成6178个老旧小区改造,惠及124万户居民,同步实施2.2万公里地下管网改造,用“绣花功夫”补齐民生短板。在骆岗机场旧址上建成的323公顷的园博园,以“留改拆移”并举模式获评世界城市公园协会卓越新建公园奖(亚太区),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绿色地标。
规划工具的优化更让民生保障落地生根,城市更新项目中增设电梯、立体车库等设施可不计入规划容积率,历史街区改造实行差异化技术指标,老旧住房自主更新获政策支持。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强调,坚持民生导向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“民心工程”。
“三环贯通”“三态融合”“三位一体”的实践范式,有力彰显了合肥城市更新的系统思维。深化“规建治一体化”改革,建立“一委三办”工作机制,实现规划、建设、治理全链条协同;将生态、形态、业态有机融合,通过“科创+”“文旅+”“商业+”“公园+”等形式打造出1986科创园、合柴1972文创园等一批示范项目;集投资融资、建设运营、收益风险为一体,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,探索出以场景应用为依托、以智慧防控为导向、以创新驱动为内核、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“合肥模式”并向全国推广。
合肥市人民政府负责人士表示,从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广的“肥瘦搭配”模式到世界认可的园博园实践,合肥正以政府引导、市场驱动、社会参与、科技赋能的机制,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更新之路。此次研讨会凝聚的智慧,将助力合肥在存量时代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(孙远)
了解更多楼市信息
发表